close

 

孟德爾頌:八重奏,作品20

F. Mendelssohn: Octet in Eb major, Op. 20

 

細數音樂史上的天才作曲家,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 1809-1847)絕對名列前茅!才華洋溢的孟德爾頌,音樂風格相當早熟,二十歲之前的許多作品已具有相當高的完成度,如十七歲完成的管絃樂序曲《仲夏夜之夢》(Ein Sommernachtstraum, op. 21)以及今晚演出的《八重奏》(1825)等等,也因此奠定了他在一八三○、四○年代間德國樂壇的領導地位;音樂學者托德(R. Larry Todd)曾在文中認為孟德爾頌的音樂反映了自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1770-1827)之後古典與浪漫時期之間的音樂傳承。

 

《八重奏》完成於孟德爾頌十六歲時,廣泛地被認為是其第一部成功的作品,此曲題獻給對孟德爾頌早年所受音樂訓練相當重要的小提琴教師兼好友里茲(Eduard Rietz, 1802-1832),而這樣特殊編制的構想則來自於史博(Louis Spohr, 1784-1859)完成於1823年的作品《雙絃樂四重奏》(Double String Quartet in d minor, Op. 65),並有著更宏觀的想法,孟德爾頌曾在此曲的第一個版本中提及「這首八重奏中所有樂器必須以交響式的管絃樂風格演奏。」也在這樣的概念下巧妙的融合管絃樂的輝煌音響與室內樂的精緻靈巧,渾然天成的成就一闕不朽作品。

 

《八重奏》全曲共有四個樂章,演出時間約三十分鐘:

第一樂章  熱情的中庸快板(Allegro moderato ma con fuoco),由小提琴熱情洋溢的上行琶音起始,作曲家十六歲的青春活力在此表露無遺,此一動機並貫串全樂章。

第二樂章  行板(Andante),躁動不安的情緒逐漸在溫柔的憂傷中氤開。

第三樂章  詼諧曲(Scherzo),據孟德爾頌的姐姐芬妮(Fanny Mendelssohn, 1805-1847)所言靈感來自於歌德(J. W. von Goethe, 1749-1832)的名作《浮士德》(Faust),此一樂章充分展現了《八重奏》做為室內樂作品在織度上的巧妙變化。

第四樂章  急板(Presto),以複雜且精細的賦格寫成,與莫札特(W.A. Mozart, 1756-1791) 《第四十一號交響曲》(Symphony No. 41 in C Major, KV. 551)的終樂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中並引用了韓德爾(G. F. Handel, 1685-1759) 《彌賽亞》(Messiah)中的〈哈利路亞〉(Halleluja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wei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