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柯利吉亞諾:小提琴奏鳴曲

John Corigliano: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您是否記得《紅色小提琴》電影中那時而高鳴、時而低語,令人神往的小提琴聲?繚繞其中,蕩氣迴腸的音樂,獲得1999年第七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著音樂的榮譽,而譜出全片靈魂的作曲家,就是柯利吉亞諾(John Corigliano, 1938- )

 

        就如同《紅色小提琴》的配樂,柯利吉亞諾的音樂帶著迷人而親和的氣質,表現出高度的情感與極富延展性的作曲技術,使其被譽為國際上同時代中最具有領導性指標的作曲家,體現當代音樂的多元性格,應用已知的作曲手法與素材,融合出帶有自己創作思想的作品。

 

今晚演出的《小提琴奏鳴曲》(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1963)是柯利吉亞諾1964年於斯波萊托藝術節(Spoleto Festival)獲得室內樂獎,初試啼聲即獲得燦爛成功的作品;出生於音樂世家的柯利吉亞諾,父親(John Corigliano, Sr.)曾擔任紐約愛樂小提琴首席,母親(Rose Buzen Corigliano)則為傑出的鋼琴伴奏家,在這樣的家學淵源下,這首奏鳴曲在技巧上與表達上充分地展現出小提琴的技巧特質與聲響魅力。作曲家介紹這首作品:「這首奏鳴曲是樂觀的、富有節奏性與調性表達的作品;是為兩位大師級演奏家所寫的二重奏。」全曲共有四個樂章,以二度與七度(轉位)的音程作為貫串全曲的音高素材,並分別建立在C大調、D大調、g小調與D大調上,並在其中自由地混合非調與複調的段落,在這樣的折衷(調性語法)、節奏的活力與明亮的特質下,使作品帶有濃厚的美國特質。

 

第一樂章是個充滿活力的短小樂章,小提琴以號角般精神抖擻的雙音揭開序幕,隨後輕鬆地奏出帶著美國風情的旋律,而原先開場的素材則巧妙地鑲嵌入音樂的背景中;第二樂章是變形的奏鳴曲式,瀰漫著濃厚的浪漫精神-纏綿而深摯,由單一主題發展變奏,有機地成長為三個主題,而音樂在三個主題不斷的交織與擴張的過程中逐漸達到高潮,隨即靜默;第三樂章是小提琴感性的自訴,幽靜的氛圍彷彿是前一樂章的回音;第四樂章是輪旋曲,以富有新古典主義精神的節奏律動開場,明亮的、複調性格的主題不斷的縈繞,伴奏音型擷取自之前的樂章,呈現出緊湊而多元的風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wei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